English

21世纪大学应保持和提高教育质量

1998-05-13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庄建 我有话说

再次见到香港中文大学的校长李国章先生,是在北京大学发起的“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论坛”的讲坛上。作为著名的外科医生,他在发言中讲的是一个令同行们完全陌生的话题,而作为大学校长,他的话题——《大学的管理和经费》却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著名大学的校长们。

为何选择此题作深入阐述?会间,与李国章校长一番交谈,才知其中原委。李校长说,当我们走向本世纪的尽头时,各地的国立大学都遇到经费短缺的困扰。在一些国家,大学所遇到的困难只是中度的预算裁减,但在另一些国家,短缺的情况已达到危机的程度。国立大学要在经费短缺下运作一段较长时期,这种情况在下一世纪会更加恶化。在实际经费收入持续下降的情况下,要面对不断增加的学生人数,并且保持和改善教育的素质,将是大学在新世纪面对的多项重大挑战之一。为了更好地应付面临的挑战,了解一些国立大学经费问题的原因是很重要的。

李校长对大学经费短缺原因的分析,是建立在深入细致的调研基础上的。他说:“过去30年,高等教育在大多数国家的教育系统中都是发展最快的一环。1965年到1990年,很多国家的高等教育招生比率都有迅速而大幅度增长:北非洲由1%至9%,拉丁美洲由7%至21%,而东亚则由8%至17%。香港的高等教育也经过了一个急速的扩展时期,大学招生率由70年代的2%至3%增长到今天的18%。高等教育的急速扩展是由强大的经济、社会和政治力量所推动的。因为大家都认识到高等教育是人才开发的重要投资,对经济增长影响深远。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情况下,很多国家的政府因为需要快速地推动经济增长和增强竞争力,都愿意投资高等教育。但不幸的是,在急速扩展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同时,却没有大幅度削减其他社会支出以补充高等教育的投资,结果,只得靠削减培养学生的人均开支来解决问题。”

李校长认为,21世纪,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将会持续。因此,要求削减学生人均实质开支的压力仍然存在,而大学必须准备面对挑战,在学生人均经费减少的情况下,保持和改善教育的素质。大学有多种方法去应付学生人均开支的削减,其中包括由学生分担成本,向社会筹募经费,实行创收活动,增加效益和效率,以及重组工作的优先次序和内部资源的重新调配。他强调要应付经费上的挑战,实施单一措施是不够的,最理想的还应该是采用多管齐下的办法。

和做校长一样,李国章本来是一个非常投入的外科医生。1995年底,一个越洋电话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。当时,他作为访问学者,正在澳大利亚一家医院主持一个手术。护士告诉他,香港有个很急的电话,要他立即回复。电话号码是一个他十分陌生的号码。手术后,当他拨通电话,电话的另一头,香港中文大学的全体校董已等了两个小时,他们在电话中郑重地通知他:出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。李国章是出生在香港的第四代广东鹤山人,为了让他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,爷爷专门为他请了古文教师,他深厚的古文底子就是那时打下的。16岁时,他成了英国剑桥医学院一名最年轻的学生。毕业后,留在英国工作了20多年。其间,曾去美国哈佛进行了两年研究工作。1982年,香港中文大学开设医学院,校方邀请他回港就任医学院院长。怀抱着“在香港长大,应回报香港”的愿望,他重踏故土,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外科系主任。1992年,同事们选举他担任医学院院长,1995年他再次当选。

成立于1963年的香港中文大学从建校起,就在教学中实行中英文双语教学,在香港开风气之先。作为香港中文大学校长,李国章力推的一项工作就是加强香港中文大学与内地大学的交流。1997年,香港中文大学第一次送学生到内地进行学习实践,让学生认识祖国的历史、文化,了解各行各业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。今年,香港中文大学到内地学习实践的学生人数将增加一倍。此外,香港中文大学还率先在香港设立四年学制,实施通才教育,力促香港高等教育与内地高等教育更好的衔接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